佚名《百家姓》Ctrl+D 收藏本站

原文

历史来源
  1、出自以宝饰为氏。古代“璩”和“鐻”通,指一种金、银制成的耳环,此物创始人的后代子孙遂以“璩”为姓,称璩姓。古人很看重玉,将玉的坚致、光采、纯粹、发声等来比喻人的品德,并且寄以吉祥的象征,所以佩带玉是很光采的事。并认为佩玉不能随意解去。这样,玉的制品也多种多样,而与玉有关的物,一般都加斜玉旁,璩字就指玉做的耳环,当然是高贵之物,于是就产生了璩姓。
  2、出自姬姓,与蘧姓同源,以邑名为姓。西周初年大分封时,康叔(姓姬名封)被封于卫,都于朝歌(今河南省淇县西南)。至春秋时期,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君封于蘧,为伯爵,史称蘧伯。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。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,所以蘧姓在发展过程中,而古代玉环称作璩,由于璩很高贵,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为意思较好的璩姓,于是蘧姓就改成璩姓。也有少数蘧姓人单把草头去掉,改为遽姓。

家族名人
  蘧瑷:唐代良吏,曾任唐光禄大夫,居豫章(今江西省南昌市),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,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,即易“蘧”姓为“璩”、“瞿”和“渠”,音同字异,仍为一家。
  蘧伯玉:名瑗,长坦县伯玉村人,事卫三公(献公、襄公、灵公),因贤德闻名诸侯。蘧伯玉品德高尚,光明磊落,孔子与善者,于齐晏婴,于郑子产,于卫伯玉。孔子几次适卫,多居蘧伯玉家,可见孔子与伯玉相交之厚。伯玉笃行不倦,慎德深思。一次,他使人到孔子那里,孔子问:“夫子(指伯玉)何为?”对曰:“夫人欲寡其过未能也。”使者出,孔子曰:“使乎!使乎1既赞伯玉之德,亦赞伯玉其使者。《论语》孔子赞:“君子哉蘧伯玉!邦有道,则仕;邦无道,则可卷而怀之。”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说:“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。”伯玉确是一位求进甚急而又善于改过的人。《了凡四训》载:“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,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。至二十一岁,乃知前之所改,未尽也;及二十二岁,回视二十一岁,犹在梦中,岁复一岁,递递改之,行年五十,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,古人改过之学如此。”蘧伯玉贤名闻于遐迩,人们十分敬重他。卫国大夫史鱼深知蘧伯玉的才能与人品,多次向卫灵公举荐,但灵公不听。史鱼临死采用“尸谏”的办法力荐蘧伯玉。他告诉儿子:“我在朝不能举荐蘧伯玉,是我活不能正君,死无以成礼。我死后,你不必将我的尸体‘治丧正堂’,可以置于窗下,等灵公问起来,再将实情告诉他”(古人称这种方法为“尸谏”)。史鱼的儿子按照父亲的遗言去办。卫灵公前来吊唁,对尸体置于窗下非常奇怪,史鱼的儿子就将父亲的话转告灵公。灵公醒悟道:“是寡人之过也。”于是启用了蘧伯玉。
  璩伯昆:明朝桐城人,那里是学者荟萃之地,而璩御史后来去广东和江西做官时,就很重视文化教育。
  璩光岳:明朝人,举为进士而当官,文武全才。

迁徙分布
  (缺)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璩是古代一种由金、银制成的玉环,古时候的人认为玉石是很高贵的东西,所以就有人以这种器物为姓,称为璩氏,成为璩姓的一支。另一支源出于姬姓,西周初年大分封时,康叔(姓姬名封)被封于卫,都于朝歌(今河南省淇县西南)。至春秋时期,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君封于蘧,为伯爵,史称蘧伯。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。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,所以蘧姓在发展过程中,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为意思较好的璩姓,也有少数蘧姓人单把草头去掉,改为遽姓。因此璩、蘧、遽姓同源,并存于世。璩姓主要分布在河南、湖南、安徽、福建、山西、湖北、浙江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西、浙江、江苏等等剩璩姓的望族多出自黎阳,也就是今天江北淮南一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