志·卷四十五

张廷玉等《明史》Ctrl+D 收藏本站

原文

  ◎选举一

  选举之法,大略有四:曰学校,曰科目,曰荐举,曰铨选。学校以教育之,科目以登进之,荐举以旁招之,铨选以布列之,天下人才尽于是矣。明制,科目为盛,卿相皆由此出,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。其径由学校通籍者,亦科目之亚也,外此则杂流矣。然进士、举贡、杂流三途并用,虽有畸重,无偏废也。荐举盛于国初,后因专用科目而罢。铨选则入官之始,舍此蔑由焉。是四者厘然具载其本末,而二百七十年间取士得失之故可睹已。

  科举必由学校,而学校起家,可不由科举。学校有二:曰国学,曰府、州、县学。府、州、县学诸生入国学者,乃可得官,不入者不能得也。入国学者,通谓之监生。举人曰举监,生员曰贡监,品官子弟曰荫监,捐赀曰例监。同一贡监也,有岁贡,有选贡,有恩贡,有纳贡。同一荫监也,有官生,有恩生。

  国子学之设自明初乙巳始。洪武元年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义者,并充学生。选国琦、王璞等十馀人,侍太子读书禁中。入对谨身殿,姿状明秀,应对详雅。太祖喜,因厚赐之。天下既定,诏择府、州、县学诸生入国子学。又择年少举人赵惟一等及贡生董昶等入学读书,赐以衣帐,命于诸司先习吏事,谓之历事监生。取其中尤英敏者李扩等入文华、武英堂说书,谓之小秀才。其才学优赡、聪明俊伟之士,使之博极群书,讲明道德经济之学,以期大用,谓之老秀才。初,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,后改建于鸡鸣山下。既而改学为监,设祭酒、司业及监丞、博士、助教、学正、学录、典籍、掌馔、典簿等官。分六堂以馆诸生,曰率性、修道、诚心、正义、崇志、广业。学旁以宿诸生,谓之号房。厚给禀饩,岁时赐布帛文绮、袭衣巾靴。正旦元宵诸令节,俱赏节钱。孝慈皇后积粮监中,置红仓二十馀舍,养诸生之妻子。历事生未娶者,赐钱婚聘,及女衣二袭,月米二石。诸生在京师岁久,父母存,或父母亡而大父母、伯叔父母存,皆遣归省,人赐衣一袭,钞五锭,为道里费。其优恤之如此。而其教之之法,每旦,祭酒、司业坐堂上,属官自监丞以下,首领则典簿,以次序立。诸生揖毕,质问经史,拱立听命。惟朔望给假,馀日升堂会馔,乃会讲、复讲、背书,轮课以为常。所习自《四子》本经外,兼及刘向说苑及律令、书、数、《御制大诰》。每月试经、书义各一道,诏、诰、表、策论、判、内科二道。每日习书二百馀字,以二王、智永、欧、虞、颜、柳诸帖为法。每班选一人充斋长,督诸生工课。衣冠、步履、饮食,必严饬中节。夜必宿监,有故而出必告本班教官,令斋长帅之以白祭酒。监丞置集衍簿,有不遵者书之,再三犯者决责,四犯者至发遣安置。其学规条目,屡次更定,宽严得其中。堂宇宿舍,饮馔澡浴,俱有禁例。省亲、毕姻回籍,限期以道里远近为差。违限者谪选远方典史,有罚充吏者。司教之官,必选耆宿。宋讷、吴颙等由儒士擢祭酒,讷尤推名师。历科进士多出太学,而戊辰任亨泰廷对第一,太祖召讷褒赏,撰题名记,立石监门。辛未许观亦如之。进士题名碑由此相继不绝。每岁天下按察司选生员年二十以上、厚重端秀者,送监考留。会试下第举人,入监卒业。又因谏官关贤奏,设为定例。府、州、县学岁贡生员各一人,翰林考试经、书义各一道,判语一条,中式者一等入国子监,二等达中都,不中者遣还,提调教官罚停廪禄。于是直省诸士子云集辇下。云南、四川皆有士官生,日本、琉球、暹罗诸国亦皆有官生入监读书,辄加厚赐,并给其从人。永、宣间,先后络绎。至成化、正德时,琉球生犹有至者。中都之置国学也,自洪武八年。至二十六年乃革,以其师生并入京师。永乐元年始设北京国子监。十八年迁都,乃以京师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,而太学生有南北监之分矣。

  太祖虑武臣子弟但习武事,鲜知问学,命大都督府选入国学,其在凤阳者即肄业于中都。命韩国公李善长等考定教官、生员高下,分列班次,曹国公李文忠领监事以绳核之。嗣后勋臣子弟多入监读书。嘉靖元年令公、侯、伯未经任事、年三十以下者,送监读书,寻令已任者亦送监,而年少勋戚争以入学为荣矣。

  六堂诸生,有积分之法,司业二员分为左右,各提调三堂。凡通《四书》未通经者,居正义、崇志、广业。一年半以上,文理条畅者,升修道、诚心。又一年半,经史兼通、文理俱优者,乃升率性。升至率性,乃积分。其法,孟月试本经义一道,仲月试论一道,诏、诰、表、内科一道,季月试经史第一道,判语二条。每试,文理俱优者与一分,理优文劣者与半分,纰缪者无分。岁内积八分者为及格,与出身。不及者仍坐堂肄业。如有才学超异者,奏请上裁。

  洪武二十六年,尽擢监生刘政、龙镡等六十四人为行省布政、按察两使,及参政、参议、副使、佥事等官。其一旦而重用之,至于如此。其为四方大吏者,盖无算也。李扩等自文华、武英擢御史,扩寻改给事中兼齐相府录事,盖台谏之选亦出于太学。其常调者乃为府、州、县六品以下官。

  初,以北方丧乱之馀,人鲜知学,遣国子生林伯云等三百六十六人分教各郡。后乃推及他省,择其壮岁能文者为教谕等官。太祖虽间行科举,而监生与荐举人才参用者居多,故其时布列中外者,太学生最盛。一再传之后,进士日益重,荐举遂废,而举贡日益轻。虽积分历事不改初法,南北祭酒陈敬宗、李时勉等加意振饬,已渐不如其始。众情所趋向,专在甲科。宦途升沉,定于谒选之日。监生不获上第,即奋自镞砺,不能有成,积重之势然也。迨开纳粟之例,则流品渐淆,且庶民亦得援生员之例以入监,谓之民生,亦谓之俊秀,而监生益轻。于是同处太学,而举、贡得为府佐贰及州县正官,官、恩生得选部、院、府、卫、司、寺小京职,尚为正途。而援例监生,仅得选州县佐贰及府首领官;其授京职者,乃光禄寺、上林苑之属;其愿就远方者,则以云、贵、广西及各边省军卫有司首领,及卫学、王府教授之缺用,而终身为异途矣。

  举人入监,始于永乐中。会试下第,辄令翰林院录其优者,俾入学以俟后科,给以教谕之俸。是时,会试有副榜,大抵署教官,故令入监者亦食其禄也。宣德八年尝命礼部尚书胡濙与大学士杨士奇、杨荣选副榜举人龙文等二十四人,送监进学。翰林院三月一考其文,与庶吉士同,颇示优异。后不复另试,则取副榜年二十五以上者授教职,年未及者,或依亲,或入监读书。既而不拘年齿,依亲、入监者皆听。依亲者,回籍读书,依亲肄业也。又有丁忧、成婚、省亲、送幼子,皆仿依亲例,限年复班。正统中,天下教官多缺,而举人厌其卑冷,多不愿就。十三年,御史万节请敕礼部多取副榜,以就教职。部臣以举人愿依亲入监者十之七,愿就教职者仅十之三,但宜各随所欲,却其请不行。至成化十三年,御史胡璘言:“天下教官率多岁贡,言行文章不足为人师范,请多取举人选用,而罢贡生勿选。”部议岁贡如其旧,而举人教官仍许会试。自后就教者亦渐多矣。嘉靖中,南北国学皆空虚,议尽发下第举人入监,且立限期以趣之。然举人不愿入监者,卒不可力强。于是生员岁贡之外,不得不频举选贡以充国学矣。

  贡生入监,初由生员选择,既命各学岁贡一人,故谓之岁贡。其例亦屡更。洪武二十一年,定府、州、县学以一、二、三年为差。二十五年,定府学岁二人,州学二岁三人,县学岁一人。永乐八年,定州县户不及五里者,州岁一人,县间岁一人。十九年,令岁贡照洪武二十一年例。宣德七年,复照洪武二十五年例。正统六年,更定府学岁一人,州学三岁二人,县学间岁一人。弘治、嘉靖间,仍定府学岁二人,州学二岁三人,县学岁一人,遂为永制。后孔、颜、孟三氏,及京学、卫学、都司、土官,川、云、贵诸远省,其按年充贡之法,亦间有增减云。岁贡之始,必考学行端庄、文理优长者以充之。其后但取食廪年深者。弘治中,南京祭酒章懋言:“洪、永间,国子生以数千计,今在监科贡共止六百馀人,岁贡挨次而升,衰迟不振者十常八九。举人坐监,又每后时。差拨不敷,教养罕效。近年有增贡之举,而所拔亦挨次之人,资格所拘,英才多滞。乞于常贡外令提学行选贡之法,不分廪膳、增广生员,通行考选,务求学行兼优、年富力强、累试优等者,乃以充贡。通计天下之广,约取五六百人。以后三、五年一行,则人才可渐及往年矣。”乃下部议行之。此选贡所由始也。选贡多英才,入监课试辄居上等,拨历诸司亦有干局。岁贡颓老,其势日绌,则惟愿就教而不愿入监。嘉靖二十七年,祭酒程文德请将廷试岁贡惟留即选者于部,而其馀尽使入监。报可。岁贡诸生合疏言,家贫亲老,不愿入监。礼部复请从其所愿,而尽使举人入监。又从之。举人入监不能如期,南京祭酒潘晟至请设重罚以趣其必赴。于是举人、选贡、岁贡三者迭为盛衰,而国学之盈虚亦靡有定也。万历中,工科郭如心言:“选贡非祖制,其始欲补岁贡之乏,其后遂妨岁贡之途,请停其选。”神宗以为然。至崇祯时,又尝行之。恩贡者,国家有庆典或登极诏书,以当贡者充之。而其次即为岁贡。纳贡视例监稍优,其实相仿也。

  荫子入监,明初因前代任子之制,文官一品至七品,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。后乃渐为限制,在京三品以上方得请荫,谓之官生。出自特恩者,不限官品,谓之恩生。或即与职事,或送监读书。官生必三品京官,成化三年从助教李伸言也。时给事中李森不可。帝谕,责其刻薄;第令非历任年久政绩显著者,毋得滥叙而已。既得荫叙,由提学官考送部试,如贡生例,送入监中。时内阁吕原子翾由荫监补中书舍人,七年辛卯乞应顺天乡试。部请从之。给事中芮畿不可。帝允翾所请,不为例。然其后以荫授舍人者,俱得应举矣。嘉、隆以后,宰相之子有初授即为尚宝司丞,径转本司少卿,由光禄、太常以跻九列者,又有以军功荫锦衣者,往往不由太学。其他并入监。恩生之始,建文元年录吴云子黼为国子生,以云死节云南也。正德十六年定例,凡文武官死于忠谏者,一子入监。其后守土官死节亦皆得荫子矣。又弘治十八年定例,东宫侍从官,讲读年久辅导有功者,殁后,子孙乞恩,礼部奏请上裁。正德元年复定,其祖父年劳已及三年者,一子即授试中书舍人习字;未及三年者,一子送监读书。八年复定,东宫侍班官三年者,一子入监。又万历十二年定例,三品日讲官,虽未考满,一子入监。

  例监始于景泰元年,以边事孔棘,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,限千人止。行四年而罢。成化二年,南京大饥,守臣建议,欲令官员军民子孙纳粟送监。礼部尚书姚夔言:“太学乃育才之地,近者直省起送四十岁生员,及纳草纳马者动以万计,不胜其滥。且使天下以货为贤,士风日陋。”帝以为然,为却守臣之议。然其后或遇岁荒,或因边警,或大兴工作,率援往例行之,讫不能止。此举、贡、荫、例诸色监生,前后始末之大凡也。

  监生历事,始于洪武五年。建文时,定考核法上、中、下三等。上等选用,中、下等仍历一年再考。上等者依上等用,中等者不拘品级,随才任用,下等者回监读书。永乐五年,选监生三十八人隶翰林院,习四夷译书。九年辛卯,钟英等五人成进士,俱改庶吉士。壬辰、乙未以后,译书中会试者甚多,皆改庶吉士,以为常。历事生成名,其蒙恩遇如此。仁宗初政,中军都督府奏监生七人吏事勤慎,请注选授官。帝不许,仍令入学,由科举以进。他历事者,多不愿还监。于是通政司引奏,六科办事监生二十人满日,例应还监,仍愿就科办事。帝复召二十人者,谕令进学。盖是时,六科给事中多缺,诸生觊得之。帝察知其意,故不授官也。宣宗以教官多缺,选用监生三百八十人,而程富等以都御史顾佐之荐,使于各道历政三月,选择任之,所谓试御史也。监生拨历,初以入监年月为先后,丁忧、省祭,有在家延留七八年者,比至入监,即得取拨。陈敬宗、李时勉先后题请,一以坐监年月为浅深。其后又以存省、京储、依亲、就学、在家年月,亦作坐堂之数。其患病及他事故,始以虚旷论。诸生互争年月资次,各援科条。成化五年,祭酒陈鉴以两词具闻,乞敕礼部酌中定制,为礼科所驳。鉴复奏,互争之。乃下部覆议,请一一精核,仍计地理远近、水程日月以为准。然文称往来,纷错繁揉,上下伸缩,弊端甚多,卒不能画一也。初令监生由广业升率性,始得积分出身。天顺以前,在监十馀年,然后拨历诸司,历事三月,仍留一年,送吏部铨选。其兵部清黄及随御史出巡者,则以三年为率。其后,以监生积滞者多,频减拨历岁月以疏通之。每岁拣选,优者辄与拨历,有未及一年者。弘治八年,监生在监者少,而吏部听选至万馀人,有十馀年不得官者。祭酒林瀚以坐班人少,不敷拨历,请开科贡。礼部尚书倪岳覆奏,科举已有定额,不可再增,惟请增岁贡人数,而定诸司历事,必须日月满后,方与更替,使诸生坐监稍久,选人亦无壅滞。及至嘉靖十年,监生在监者不及四百人,诸司历事岁额以千计。礼部尚书李时引岳前议言:“岳权宜二法,一增岁额以足坐班生徒,一议差历以久坐班岁月。于是府、州、县学以一岁二贡、二岁三贡、一岁一贡为差,行之四岁而止。其诸司历事,三月考勤之后,仍历一年,其馀写本一年,清黄、写诰、清军、清匠三年,以至出巡等项,俱如旧例日月。今国学缺人,视弘治间更甚,请将前件事例,参酌举行。”并从之,独不增贡额。未几,复以祭酒许诰、提学御史胡时善之请,诏增贡额,如岳、时前议。隆、万以后,学校积驰,一切循故事而已。崇祯二年,从司业倪嘉善言,复行积分法。八年,从祭酒倪元璐言,以贡选为正流,援纳为闰流。贡选不限拨期,以积分岁满为率,援纳则依原定拨历为率。而历事不分正杂,惟以考定等第为历期多寡。诸司教之政事,勿与猥杂差遣。满日,校其勤惰,开报吏部。不率者,回监教习。时监规颓废已久,不能振作也。凡监生历事,吏部四十一名,户部五十三名,礼部十三名,大理寺二十八名,通政司五名,行人司四名,五军都督府五十名,谓之正历。三月上选,满日增减不定。又有诸司写本,户部十名,礼部十八名,兵部二十名,刑部十四名,工部八名,都察院十四名,大理寺、通政司俱四名,随御史出巡四十二名,谓之杂历。一年满日上选。又有诸色办事,清黄一百名,写诰四十名,续黄五十名,清军四十名,天财库十名,初以三年谓之长差,后改一年上选;承运库十五名,司礼监十六名,尚宝司六名,六科四十名,初作短差,后亦定一年上选。又有随御史刷卷一百七十八名,工部清匠六十名,俱事完日上选。又有礼部写民情条例七十二名,光禄寺刷卷四名,修斋八名,参表二十名,报讣二十名,赍俸十二名,锦衣卫四名,兵部查马册三十名,工部大木厂二十名,后府磨算十名,御马监四名,天财库四名,正阳门四名,崇文、宣武、朝阳、东直俱三名,阜城、西直、安定、德胜俱二名,以半年满日回监。

  郡县之学,与太学相维,创立自唐始。宋置诸路州学官,元颇因之,其法皆未具。迄期,天下府、州、县、卫所,皆建儒学,教官四千二百馀员,弟子无算,教养之法备矣。洪武二年,太祖初建国学,谕中书省臣曰:“学校之教,至元其弊极矣。上下之间,波颓风靡,学校虽设,名存实亡。兵变以来,人习战争,惟知干戈,莫识俎豆。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,教化以学校为本。京师虽有太学,而天下学校未兴。宜令郡县皆立学校,延师儒,授生徒,讲论圣道,使人日渐月化,以复先王之旧。”于是大建学校,府设教授,州设学正,县设教谕,各一。俱设训导,府四,州三,县二。生员之数,府学四十人,州、县以次减十。师生月廪食米,人六斗,有司给以鱼肉。学官月俸有差。生员专治一经,以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设科分教,务求实才,顽不率者黜之。十五年,颁学规于国子监,又颁禁例十二条于天下,镌立卧碑,置明伦堂之左。其不遵者,以违制论。盖无地而不设之学,无人而不纳之教。庠声序音,重规叠矩,无间于下邑荒徼,山陬海涯。此明代学校之盛,唐、宋以来所不及也。生员虽定数于国初,未几即命增广,不拘额数。宣德中,定增广之额:在京府学六十人,在外府学四十人,州、县以次减十。成化中,定卫学之例:四卫以上军生八十人,三卫以上军生六十人,二卫、一卫军生四十人,有司儒学军生二十人;土官子弟,许入附近儒学,无定额。增广既多,于是初设食廪者谓之廪膳生员,增广者谓之增广生员。及其既久,人才愈多,又于额外增取,附于诸生之末,谓之附学生员。凡初入学者,止谓之附学,而廪膳、增广,以岁科两试等第高者补充之。非廪生久次者,不得充岁贡也。士子未入学者,通谓之童生。当大比之年,间收一二异敏,三场并通者,俾与诸生一体入场,谓之充场儒士。中式即为举人,不中式仍候提学官岁试,合格乃准入学。提学官在任三岁,两试诸生。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,谓之岁考。一等前列者,视廪膳生有缺,依次充补,其次补增广生。一二等皆给赏,三等如常,四等挞责,五等则廪、增递降一等,附生降为青衣,六等黜革。继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,俾应乡试,谓之科考。其充补廪、增给赏,悉如岁试。其等第仍分为六,而大抵多置三等。三等不得应乡试,挞黜者仅百一,亦可绝无也。生儒应试,每举人一名,以科举三十名为率。举人屡广额,科举之数亦日增。及求举者益众,又往往于定额之外加取,以收士心。凡督学者类然。嘉靖十年,尝下沙汰生员之令,御史杨宜争之而止。万历时,张居正当国,遂核减天下生员。督学官奉行太过,童生入学,有一州县仅录一人者,其科举减杀可推而知也。生员入学,初由巡按御史,布、按两司及府州县官。正统元年始特置提学官,专使提督学政,南、北直隶俱御史,各省参用副使、佥事。景泰元年罢提学官。天顺六年复设,各赐敕谕十八条,俾奉行之。直省既设提学,有所辖太广,及地最僻远,岁巡所不能及者,乃酌其宜。口外及各都司、卫所、土官以属分巡道员,直隶庐、凤、淮、扬、滁、徐、和以属江北巡按,湖广衡、永、郴以属湖南道,辰、靖以属辰沅道,广东琼州以属海南道,某肃卫所以属巡按御史,亦皆专敕行事。万历四十一年,南直隶分上下江,湖广分南北,始各增提学一员。提学之职,专督学校,不理刑名。所受词讼,重者送按察司,轻者发有司,直隶则转送巡按御史。督、抚、巡按及布、按二司,亦不许侵提学职事也。明初,优礼师儒,教官擢给事、御史,诸生岁贡者易得美官。然钳束亦甚谨。太祖时,教官考满,兼核其岁贡生员之数。后以岁贡为学校常例。二十六年,定学官考课法,专以科举为殿最。九年任满,核其中式举人,府九人、州六人、县三人者为最。其教官又考通经,即与升迁。举人少者为平等,即考通经亦不迁。举人至少及全无者为殿,又考不通经,则黜降。其待教官之严如此。生员入学十年,学无所成者,及有大过者,俱送部充吏,追夺廪粮。至正统十四年申明其制而稍更之。受赃、奸盗、冒籍、宿娼、居丧娶妻妾所犯事理重者,直隶发充国子监膳夫,各省发充附近儒学膳夫、斋夫,满日为民,俱追廪米。犯轻充吏者,不追廪米。其待诸生之严又如此。然其后教官之黜降,生员之充发,皆废格不行,即卧碑亦具文矣。诸生上者中式,次者廪生,年久充贡,或选拔为贡生。其累试不第、年逾五十、愿告退闲者,给与冠带,仍复其身。其后有纳粟马捐监之例,则诸生又有援例而出学者矣。提学官岁试校文之外,令教官举诸生行优劣者一二人,赏黜之以为劝惩。此其大较也。诸生应试之文,通谓之举业。《四书》义一道,二百字以上。经义一道,三百字以上。取书旨明晰而已,不尚华采也。其后标新领异,益漓厥初。万历十五年,礼部言:“唐文初尚靡丽而士趋浮薄,宋文初尚钩棘而人习险谲。国初举业有用六经语者,其后引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矣,又引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矣。《史记》穷而用六子,六子穷而用百家,甚至佛经、《道藏》摘而用之,流弊安穷。弘治、正德、嘉靖初年,中式文字纯正典雅。宜选其尤者,刊布学宫,俾知趋向。”因取中式文字一百十馀篇,奏请刊布,以为准则。时方崇尚新奇,厌薄先民矩矱,以士子所好为趋,不遵上指也。启、祯之间,文体益变,以出入经史百氏为高,而恣轶者亦多矣。虽数申诡异险僻之禁,势重难返,卒不能从。论者以明举业文字比唐人之诗,国初比初唐,成、弘、正、嘉比盛唐,隆、万比中唐,启、祯比晚唐云。

  自儒学外,又有宗学、社学、武学。宗学之设,世子、长子、众子、将军、中尉年未弱冠者俱与焉。其师,于王府长史、纪善、伴读、教授等官择学行优长者除授。万历中,定宗室子十岁以上,俱入宗学。若宗子众多,分置数师,或于宗室中推举一人为宗正,领其事。令学生诵习《皇明祖训》、《孝顺事实》、《为善阴骘》诸书,而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、《通鉴》、性理亦相兼诵读。寻复增宗副二人。子弟入学者,每岁就提学官考试,衣冠一如生员。已复令一体乡试,许得中式。其后宗学浸多,颇有致身两榜、起家翰林者。

  社学,自洪武八年,延师以教民间子弟,兼读《御制大诰》及本朝律令。正统时,许补儒学生员。弘治十七年,令各府、州、县建立社学,选择明师,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送入读书,讲习冠、婚、丧、祭之礼。然其法久废,浸不举行。

  武学之设,自洪武时置大宁等卫儒学,教武官子弟。正统中,成国公朱勇奏选骁勇都指挥等官五十一员,熟娴骑射幼官一百员,始命两京建武学以训诲之。寻命都司、卫所应袭子弟年十岁以上者,提学官选送武学读书,无武学者送卫学或附近儒学。成化中,敕所司岁终考试入学武生。十年以上学无可取者,追廪还官,送营操练。弘治中,从兵部尚书马文升言,刑《武经七书》分散两京武学及应袭舍人。嘉靖中,移京城东武学于皇城西隅废寺,俾大小武官子弟及勋爵新袭者,肄业其中,用文武重臣教习。万历中,兵部言,武库司专设主事一员管理武学,近者裁去,请复专设。教官升堂,都指挥执弟子礼,请遵《会典》例,立为程式。诏皆如议。崇祯十年,令天下府、州、县学皆设武学生员,提学官一体考取。已又申《会典》事例,簿记功能,有不次擢用、黜退、送操、奖罚、激厉之法。时事方棘,无所益也。

译文及注释

  选拔举荐贤才的方法,大致有四种途径:一是学校,一是科目,即科举考试,一是荐举,一是铨选。

  学校用来教育人才,科目用来选拔人才,荐举用来广泛招揽人才,铨选则根据才德安排人才,天下的人才选用全部包罗在这些途径里了。

  明朝制度,科考项目很多,卿相都从这里出来,学校则是储备人才以应考,以便分科选拔官吏的地方。

  直接由学校任官的,也是科举选拔的次一等,此外便属于杂流了。

  这样,进士、举贡、杂流三条途径一并采用,虽然有偏重,却没有偏废。

  荐举兴盛于开国之初,后来因为专门采用科举考试而罢除。

  铨选则是入官的开始,舍弃此途便没有别的路子。

  这四种途径清楚地详细记载本末,而二百七十年间选取人才碍失的绿故可以看清了。

  科举必定经由学校,而由学校做官可以不经由科举。

  学校有二类:一是国学,一是府、州、县学。

  府、州、县学诸生进入国学的,纔能够获得官位,不进入国学的不能获得官位。

  进入国学的,通通把他们叫做监生。

  举人入国学读书叫举监,生员叫贡监,有品级官员的子弟入学叫荫监,捐纳资财而入国学的人叫例监。

  同一类贡监,有岁贡,有选贡,有恩贡,有纳贡。

  同一类荫监,有官生,有恩生。

  国子学的设置从明代初年乙巳开始。

  洪武元年,下令有品级官员的子弟以及通晓文义的百姓中的杰出人物,一并充任学生。

  选拔国琦、王璞等十多人,在宫禁中陪侍太子读书。

  入朝在谨身殿应对,姿态状貌明净秀美,对答安详温雅。

  太祖高兴,于是鬯厚地赏赐他们。

  天下已经安定,下韶选择府、州、县学诸生进入国子学。

  又选择年轻的举人赵惟一等以及贡生董呆等入国子学读书,赐给他们衣服、供帐,命令他们在各司先实习做官之事,叫做历事监生。

  选取其中特别英明敏悟的李扩等人到文华殿、武英堂讲学,叫做小秀才。

  其才识学问优秀富赡、聪明俊爽伟岸之士,让他们尽量博览群书,研究昌明道术德行和经时济世的学问,以期望有大的作用,叫做老秀才。

  开初,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,后来改建在鸡鸣山下。

  随后改国子学为国子监,设置祭酒、司业以及监丞、博士、助教、学正、学录、典籍、掌僎、典簿等官职。

  分六堂来安置诸生,六堂名称叫做率性、修道、诚心、正义、崇志、广业。

  国子学旁边用来让诸生住宿,叫做号房。

  供给丰厚的生活费用,每年一定的季节赐给布帛彩绢和衣服鞋帽。

  正旦节、元宵节等佳节,都要奖赏遇节钱。

  孝慈皇后在监中储积粮食,设置红仓二十多座,供养诸生的妻子儿女。

  历事监生没有娶妻的,赐给钱财资助完婚,还要赐给女子衣服二套,每月米二石。

  诸生在京城时间久了,父母健在,或父母死而祖父母、伯叔父母健在,都派遣他们回去探望亲人,人人赐给衣服一套,钱钞五锭,作为途中旅费。

  其优待好到这样的程度。

  教育诸生的方法是,每天早晨,祭酒、司业坐在堂上,属官从监丞以下,典簿厅典簿站在最前面,其它人按次序站立。

  诸生行礼完毕,就质对询问经史之书,拱立听候命令。

  只有每月朔日和望日放假,其余日子升堂集中进餐,接着会讲、复讲、背书,轮课作为常规。

  所学习的内容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即《四子书》和其它经书之外,同时学习刘向《说苑》以及律令、书、数、《御制大诰》。

  每一个月考试经义、《四子书》文义各一篇文章,考试诏、诰、表、策论、判、内科二篇文章。

  每天练习写二百多个字,用二王、智永、欧、虞、颜、柳等字帖为楷法。

  每班选一个人充任斋长,督促诸生完成作业。

  衣帽、步履、饮食,必定严加整顿以符合礼节。

  晚上必须在监中住宿,有事外出必须报告本班教官,令斋长带领他向祭酒报告。

  监丞设置了收集过错的文簿,有不遵守规则的便记录下来,再次三次违犯的决定责罚,四次违犯的乃至于遣返安置。

  其学规的条目,多次更改,宽严适中。

  堂宇宿舍,吃饭沐浴都有严格的条例。

  探望亲人、完婚回原籍,按道路远近限定日期的长短,违背期限的人贬谪选授远方典史,甚至有处罚充任小吏的。

  掌教之官,必定选择年高德重者。

  宋讷、昊颐等人由儒士提拔为祭酒,宋讷尤其被推崇为名师。

  历科的进士多数出身于太学,而戊辰年科考任亨泰廷对为第一,太祖召见宋讷褒奖赏赐,撰写题名记,在国子监门立石碑。

  辛未年科考的许观也像这样。

  进士题名碑从此相继不断。

  每年天下按察司选拔年龄在二十岁以上,淳厚稳重端庄秀雅的生员,送国子监考试留用。

  会试落榜的举人,进入国子监完成学业。

  又因谏官关贤上奏,这以后就作为确定的制度设置。

  府、州、县学岁贡生员各一人,翰林考试经义、《四子书》义各一笃文章,判语一条,考试合格的人,一等进入国子监,二等送往中都,不合格的遣送回去,负责管理推荐的教官罚停俸禄。

  于是直属中央各行省众士子云集于京城。

  云南、四川都有土官生,日本、琉球、暹罗等国也都有官生进入园子监读书,常常加以丰厚赏赐,并且供给他们的随从人员食用。

  永、宣年问,先后络绎不绝。

  至成化、正德时期,琉球生员仍然有来国子监学习的。

  中都设置国学从洪武八年开始。

  到洪武二十六年纔革除,把那里的师生归并入京城。

  永乐元年,开始设立北京国子监。

  永乐十八年,迁都,便把京城国子监改为南京园子监,从而太学生有了南北监的分别。

  太祖考虑武臣子弟祇习武事,很少懂得求学,命大都督府选送武臣子弟入国学,那些住在凤阳的就到中都学习课业。

  命令韩国公李善长等人考核确定教官、生员水平的高低,分别列出班次,曹国公李文忠兼领园子监事以统一考核标准。

  这以后,功臣的子弟多进入国子监读书。

  嘉靖元年,命令公、侯、伯爵没有承担遇具体职任,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的,送入国子监读书,不久,命令已经承担过实职的也送入国子监,而年少的功臣外戚争着以进入国子监学习为荣耀。

  六堂诸生有积分的方法,司业二人分为左右,各自管理三堂。

  凡是精通《四书》没有通晓经书的人,安排在正义、崇志、广业三堂。

  一年半以上,文理条达通畅的,升到修道、诚心二堂。

  又一年半,经、史都通晓,文理都优秀的,纔升到率性堂。

  升到率性,纔积分。

  其办法是,每季度第一月考试本经义一篇文章,第二月考试策论一篇,诏、诰、表、内科一篇,第三月考试经史策对一道,判语二条。

  每次考试,文采义理都优秀的给一分,义理优秀,文采低劣的给半分,纰缪的无分。

  一年内积八分的算及格,给与中选资格,即称出身。

  不及格的仍然坐堂完成学业。

  如果有才学卓越特异的,奏请皇上裁定。

  洪武二十六年,全部提拔监生刘攻、龙铎等六十四人作行省布政、按察两使,以及参政、参议、副使、愈事等官。

  其突然间而重用监生达到了这样的地步。

  那些作地方大吏的人不可胜计。

  李扩等人从文华、武英提拔为御史,李扩不久改任给事中兼任齐相府录事,台谏官员的选拔也出自太学。

  那些按常规选任之人便作府、州、县六品以下的官。

  开初,因北方处于丧乱之后,人们很少懂得学问,便派国子生林伯云等三百六十六人分别在各郡任教。

  以后便推广到别的省,选择那些壮年能文的人作教谕等官。

  太祖虽然同时实行科举选才,但监生与荐举人才参杂使用者占多数,所以那时分布于朝廷和地方的,太学生最多。

  传一二代之后,进土地位一天天更加尊贵,荐举之事便废弃,而举贡一天天更加轻贱。

  虽然积分历事不改变初法,南北祭酒陈敬宗、李时勉等特意整顿,已经渐渐不如开初。

  众心所趋向,专一在进士考试。

  仕途的升迁与沉落,决定于赴吏部应选之日。

  监生不获得上等科第,即使自己发奋刻苦磨练,也不能有所成就,是积习深重的形势使然。

  到了开启纳粟的先例,便正品与旁流渐渐混淆,并且平民也能够援用生员的规则而进入国子监,叫做民生,也称他们为俊秀,而监生就更加轻贱。

  于是同样处在太学,而举监、贡监能够作府的副职以及州、县的正官,官生、恩生能够选为部、院、府、卫、司、寺小京职,还算是正途出身。

  而援例纳粟入监的监生,只能选作州、县副职以及府的首领官;那些授予京职的,乃是光禄寺、上林苑之类;那些愿意到远方去做官的,便以云、贵、广西以及各边省军卫有司首领,以及卫学、王府教授的空缺任之,而终身只能算是异途出身了。

  举人入国子监,开始于永乐年间。

  会试落榜,便命令翰林院录取其中优秀者,使之入国子学以等待下一次科考,颁给他们教谕的俸禄。

  适时候,会试有副榜,副榜录取的人大都任命为教官,所以命会试下第入国子监的人也享受其俸禄。

  宣德八年,曾经命令礼部尚书胡淡与大学士杨士奇、杨荣选拔副榜举人龙文等二十四人,送往国子监继续学习。

  翰林院三个月考核其文一次,与庶古士相同,多示优异。

  后来不再另行考试,便选取副榜中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上的,授予教官之职,年龄未达到二十五岁的,有的投靠亲人,有的入国子监读书。

  随后不论年龄,依靠亲人的还是入国子监的都准许。

  依亲就是回原籍读书,依靠亲人完成学业。

  又有服丧、成婚、探亲、送回幼子,都仿照依亲之例处理,限定时间返回班列。

  玺统年间,天下的教官多缺,而举人不满于教官的位卑势冷,很多不愿意就任。

  正统十三年,御史万节请求救命礼部多录取副榜,以充任教官。

  部臣认为,举人愿意依亲、入园子监的占十分之七,而愿意就任教官的祇有十分之三,只应各自随顺心愿,从而拒绝了万节的请求,并不施行。

  到了成化十三年,御史胡璘说:“天下的教官大多是岁贡,言语行动文章不值得为人师表,请求多录取举人选择任用,而罢除贡生,不再选用。”部议岁贡照旧,而举人教官仍然允许参加会试。

  自从这以后,就任教官的举人渐渐多了。

  嘉靖年间,南、北国学都空虚,有人提议全部微调落榜的举人进入国子监,并且确定限期以催促。

  但是举人不愿意入园子监的,终究不能用权力勉强。

  于是生员岁贡之外,不得不频繁举拔选贡来充实国学。

  贡生入园子监,最初由生员选择,随后命令各级学校每年荐举一人,故叫做岁贡,其规程也多次变更。

  洪武二十一年,规定府、州、县学以一、二、三年为差等。

  洪武二十五年,规定府学每年选贡二人,州学二年选贡三人,县学每年选贡一人。

  永乐八年,规定州县户口不够五里的亦即户口不满五百五十家的,州每年选贡一人,县隔一年选贡一人。

  永乐十九年,命令每年选贡按照洪武二十一年规程进行。

  宣德七年又照洪武二十五年的规程进行。

  正统六年,改定府学岁贡一人,州学三年选贡二人,县学隔一年选贡一人。

  弘治、嘉靖年间,仍然决定府学每隼选贡二人,州学二年选贡三人,县学每年一人,于是成为长久的制度。

  以后孔、颜、孟三姓人家,以及京学、卫学、都司、土官、川、霎、贵等边远省,其按年充贡的办法也时有增加或减少。

  岁贡开始的时候,必定考核学问品行端庄,文理优秀的人充选,其后只取食糜俸年久的人。

  弘治年问,南京祭酒章懋说:“洪武、永乐年间,国子生有数千人,现在在国子监的贡生一共只有六百多人,岁贡按次序升迁,年老衰落不振的常占十之八九,举人入国子监坐读,又常常拖后时限,调派不够,教养少成效。

  近年来有增加岁贡的作法,而所选拔也是按资格轮序之人,资格所限,英豪人才多沉滞不被任用。

  请求在正常贡员之外,命令提学官实行选贡的方法,不分糜膳生员还是增广生员,通通实行考核选拔,务必寻求学问品行兼优、年富力强、多次考试优等的,纔用他充任贡生。

  天下总计这么广大,约略选取五六百人,以后三、五年实行一次,那么人才可以渐渐赶上往年。”于是下发于部讨论实行。

  这是选贡制度的起始。

  选贡多英豪人才,入国子监考试往往处于上等,调派历事各个官署,也表现出才干器局。

  岁贡衰颓年老,其精力一天天衰退,便祇愿意任教而不愿意入国子监。

  嘉靖二十七年,祭酒程文德请求把廷试岁贡生祇留下即选之人在礼部内,而其余的全部让他们入国子监。

  回报同意。

  岁贡诸生联合上疏说,家庭贫困,双亲年老,不愿意入国子监。

  礼部又提出请求顺从他们的愿望,而全部让举人入国子监。

  又听从其请。

  举人入国子监不能按期,南京祭酒潘晟以至于请求设重罚以督促举人必定如期赴监。

  于是举人、选贡、岁贡三者交替或盛或衰,而国学的盈虚也就没有一定。

  万历年间,工科郭如心上言说:“选贡不是祖宗旧制,其开始想弥补岁贡的不足,其后便妨碍岁贡的路途,请求停止选贡。”神宗认为对。

  到了崇祯时代,又曾经实行。

  恩贡是国家有庆典或者皇帝即位下诏,以当贡之人充当。

  其次就是岁贡。

  纳贡看起来比按常例进入国子监的人稍优厚,其实差不多。

  荫子入国子监,明代初年因袭前代任子制度,文官从一品至七品。

  都能封荫一子世袭其俸禄。

  后来便渐渐实行限制,在京三品以上纔能请求封荫,叫做官生。

  出自特殊恩赏者,不限于官阶品级,叫做恩生。

  有的直接给与官职,有的送入国子监读书。

  官生必定要三品京官的子弟,是成化三年听从助教李伸的上言而确定。

  当时给事中李森不同意。

  皇帝训谕,责备他刻薄;如果不是历任时间很久,政绩显著者,不能无节制地优叙而已。

  已得到恩荫优叙,便由提学官考核送礼部考试,如同贡生之例,送入国子监。

  当时内阁吕原之子吕葱以荫监补任中书舍人,成化七年即辛卯年,请求参加顺天乡试。

  礼部请示,皇上听从其请。

  给事中芮畿不同意。

  皇帝同意吕憋的请求,不算规程。

  但是此后,以恩荫授舍人的人,都能够应举了。

  嘉靖、隆庆以后,宰相的儿子有开初授官便任尚宝司丞,径直转官本司的少卿,由光禄、太常之官而升任九卿职位的,又有以军功恩荫任锦衣卫的,往往不经由太学。

  其它都要入国子监。

  恩生的开始,建文元年,选录昊云之子昊黼为国子生,是因为昊云在云南死节。

  正德十六年,确定规程,凡是文武官员死于忠诚直谏的,一个儿子选入国子监。

  其后守卫疆土的官吏死节也都能封荫其子了。

  又,弘治十八年,确立规程,束宫侍从官,给太子讲读时间久、辅导太子有功的,死后,子孙请求恩荫,礼部上奏请示由皇上裁定。

  正德元年又规定,其祖、父任职年数和劳绩已达到三年的,一个儿子便补任中书舍人习字;不够三年的,一个儿子送国子监读书。

  正德八年又规定,束宫侍班任官三年的,一个儿子入国子监。

  又,万历十二年,确立规程,三品的日讲官,即使任职期限未满,也可以有一个儿子入国子监。

  例监开始于景泰元年,因边防形势非常紧迫,下令天下交纳粮食和马匹的人,可以入监读书,限定一千人便截止。

  实行四年而停止。

  成化二年,南京发生大饥荒,地方长官建议,想要让官员、军队、平民子孙交纳粮食便送入园子监。

  礼部尚书姚夔说:“太学是育才的地方,近来直属行省起送四十岁的生员,以及交纳草和马的人动辄以万来计算,入国子监的人遇滥,不能承受。

  并且使天下以财货为贤,士风会一天天鄙陋。”皇帝认为对,为此拒绝了地方长官的建议。

  但是,以后或遇上饥荒,或遇到边地报警,或因为大兴土木,都援用以往惯例实行,以至于不能禁止。

  这便是举、贡、荫、例等类监生,前后始末的大概情况。

  监生历事,即监生实习制度,开始于洪武五年。

  建文时期,规定考核方法为上、中、下三等。

  上等选用,中、下等仍然实习一年再考核。

  上等的按上等使用,中等的不拘泥品级,按其才能任用,下等的回国子监读书。

  永乐五年选拔监生三十八人隶属翰林院,学习四夷译书。

  永乐九年即辛卯年,锺英等五人成进士,都改为庶吉士。

  壬辰、乙未年以后,译书考中会试的很多,都改为庶吉士以为常例。

  实习生员成名,像这样蒙受恩宠礼遇。

  仁宗开初施政,中军都督府上奏称监生七人处理官府诸事勤奋谨慎,请求获选注授官职。

  皇帝不允许,仍旧命令入太学,通过科举进身。

  别的实习生员,很多不愿意再回国子监。

  于是通政司上奏引见,六科办事监生二十人实习期满,按惯例应该返回国子监,但仍愿到各科办事。

  皇帝又召见二十人,晓谕他们令其进学。

  因为这个时期,六科给事中多缺额,诸生希望得到这些空缺。

  皇帝细察知道他们的意图,所以不授予官职。

  宣宗因教官多缺,选用监生三百八十人,而程富等人因都御史顾佐的举荐,派他们到各道实习三个月,选择任用,这就是所说的试御史。

  监生拨历,即监生分拨各部实习,开初以入监的时间为先后,服丧、探亲祭扫,有在家滞留七八年的,及至入国子监,便能够取得调派实习资格。

  陈敬宗、李时勉先后题请,全部按照在园子监读书的时间长短定资历的深浅。

  其后又按存省、京储、依亲、就学、在家的时间,也作为在国子监读书的时数。

  其患病和别的事故,纔以旷课论。

  诸生互相强争学习时间和资历位次,各自援引规章条款。

  成化五年,祭酒隙鉴把两词详细上报,请求命令礼部酌情制定规则,被礼科驳回。

  陈鉴又上奏,互相争论。

  于是下发礼部重新讨论,请一一精确核实,仍然计算地理远近、水路所需时间以为准则。

  然而文书往来,错综复杂,上下伸缩,弊端很多,终究不能统一。

  开初令监生从广业堂升率性堂,纔能积分获得为官资格。

  天顺以前,要在国子监十多年,然后调派到各部充任历事生,实习三个月,接着留一年,送吏部选拔。

  其兵部抄写职官的档案黄簿以及随从御史出巡的,便以三年为限。

  以后,因为监生滞留的积聚很多,频频减少调派实习的时间来疏通滞留人员。

  每年选择,优秀的便调派实习,有的人学习不到一年。

  弘治八年,监生在园子监的少了,而在吏部听候选拔的达到一万多人,有等待十多年没有得到官职的。

  祭酒林瀚因坐班读书的人少,不够调派实习,请开设科贡。

  礼部尚书倪岳覆奏,科举已经有定额,不能再增加,只有请增加岁贡的人数,而规定在各政府部门实习,必须实习期满后,纔予以更换,使诸生坐监读书稍久,选人也没有壅塞、滞留。

  直到嘉靖十年,监生在国子监的不到四百人。

  各司实习每年名额以千来计算。

  礼部尚书李时援引倪岳先前的奏议说:“倪岳变通二法,一是增加岁额来满足在园子监读书的生徒,一是计议实习之差等以延长在监读书的时间。

  于是府、州、县学以一年二贡、二年三贡、一年一贡为差等,实行了四年而停止。

  其各部实习,三月考勤之后,仍经过一年,其余誊写奏章一年,抄写职官的档案黄簿、抄写诰命、抄写军人名册、抄写军匠名册三年,以至出巡等项目都如旧例时间。

  如今国学缺人,比弘治年间更严重,请将先前的事例,参考酌情实行。”朝廷都听从,惟独不增加贡额。

  不久,又以祭酒许诰、提学御史胡时善的请求,-F诏增加贡额,按照倪岳、李时先前的提议办。

  隆庆、万历以后,学校积久废弛,一切遵循旧制而已。

  崇祯二年,听从司业倪嘉善的进言,重新实行稹分法。

  崇祯八年,听从祭酒倪元璐的进言,把贡选作为正流,把破格提拔作为闰流。

  贡选不限定调派日期,以积分岁满作为标准;破格提拔便依照原定调派实习为标准。

  官吏实习不分正流、杂流,只是以考定等级作为实习期的多少。

  各部门教给他们政事,不给繁杂的差遣。

  实习期满,考核他的勤勉或怠惰,报告给吏部。

  不符合准则的,回国子监教习。

  当时国子监的规程废弛已经很久,不能再度振兴了。

  凡是监生实习,吏部四十一名,户部五十三名,礼部十三名,大理寺二十八名,通政司五名,行人司四名,五军都督府五十名,叫做正历。

  三月交吏部遴选,实习日期有增有减不确定。

  又有各部抄写奏章,户部十名,礼部十八名,兵部二十名,刑部十四名,工部八名,都察院十四名,大理寺、通政司都是四名,随御史出巡四十二名,叫做杂历n一年期满,交吏部遴选。

  又有各类办事,清黄一百名,写诰四十名,续黄五十名,清军四十名,天财库十名。

  开初以三年为期,叫做长差,后来改为一年交吏部遴选;承运库十五名,司礼监十六名,尚宝司六名,六科四十名,开初作为短差,后来也确定为一年交吏部遴选。

  又有随御史刷卷一百七十八名,工部清匠六十名,都在事完之日交吏部遴选。

  又有礼部写民情条例七十二名,光禄寺刷卷四名,修斋八名,参表二十名,报讣二十名,斋俸十二名,锦衣卫四名,兵部查马册三十名,工部大木厂二十名,后府磨算十名,御马监四名,天财库四名,正阳门四名,崇文、宣武、朝阳、束直门都是三名,阜城、西直、安定、德胜门都是二名,以半年为限,期满回国子监。

  郡、县的学校,与太学相联,创立从唐代开始。

  宋代设置各路州学官,元代多因袭宋制,其法规都没有完备。

  到了明代,天下府、州、县、卫所,都建立儒学,教官四千二百多人,弟子无数,教养的法规详备了。

  洪武二年,太祖开始建立国学,训谕中书省之臣说:“学校的教育,到元代其弊端达到极点。

  上下之间,流波颓废,世风靡弱,学校虽然设置,但名存实亡。

  兵变以来。

  人人练习战斗,只知道战争,不知道礼法。

  我想治理国家以教化为先导,教化以学校焉根本。

  京城虽然有太学,而天下的学校未能兴办。

  应该命令郡县都设立学校,延请老师,教授学生,研究讨论圣道,使百姓一天天受到浸润,感受教化,以恢复先王的兴隆气象。”于是大规模兴建学校,府设置教授,州设置学正,县设置教谕,各一人。

  都设置训导,府学四人,州学三人,县学二人。

  生员的数目,府学四十人,州、县依次碱十人。

  师生每月糜食米,每人六斗,有关部门供给鱼肉。

  学官月俸有差等。

  生员专治一经,以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敷设科分别施教。

  努力追求实际才干,愚顽不合标准的黜退。

  洪武十五年,在国子监颁布学规,又向全国颁布禁例十二条,锈刻建立卧碑,放置在明伦堂的左边,那些不遵守的,以违犯法制论处。

  大抵没有什么地方不设学校,没有谁不纳入教育之列,庠序琅琅的读书之声,层层迭叠的管理制度遍布全国,即使在下邑边荒,山区海涯也都没有空白。

  这便是明代学校的盛况,唐、宋以来无法相比。

  生员虽然在建国之初确定了数额,不久就命令增加,不拘泥额敷。

  宣德年间,规定增加的额度:在京的府学六十人,在外地的府学四十人,州、县依次减少十名。

  成化年问,规定卫学的条例:四卫以上,军生八十人;三卫以上,军生六十人;二卫、一卫,军生四十人,主管部门儒学军生二十人。

  土官子弟,允许进入附近的儒学,没有规定名额。

  增加扩大已多,于是初设食麇的叫做麇膳生员,增加的叫做增广生员。

  到后来时间长久,人才更多,又在额定之外增加录取,附在诸生的末尾,叫做附学生员。

  凡是初入学的,祇叫做附学,而麇膳、增广生员,按每年科考两次考试等级高的补充进去。

  非麇生长久不升格的,不能充岁贡。

  读书人没有入学出,通通叫做童生。

  在大考之年,问或收纳一二个特异敏悟的,三场都通的,让他们与诸生一同入场,叫做充场儒士。

  考试符合标准的便是举人,不合标准的,仍等候提学官的每年考试,合格后,纔准许入学。

  提学官在任三年,两次考试诸生。

  先用六等考试诸生的优劣,叫做岁考。

  一等在前列的,视糜膳生有缺额,依位次补充,其次补为增广生。

  一二等都给予赏赐,三等按一般对待,四等的鞭挞责罚,考五等的便麇膳生、增广生依次降一等,附生降为青衣,六等的罢黜除名。

  随后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,使之参加乡试,叫做科考。

  那些补充麇膳生、增广生的给予奖赏,全部如同岁试。

  其等次仍分为六等,而大抵多放置在三等。

  三等不能参加乡试,受鞭挞责罚、罢黜的仅百分之一,也可以没有。

  儒生参加考试,每次每科推举一人,各科考试以推举三十名为标准。

  推举名额屡次扩大,考试科目也一天天增加。

  要求推举的人更多,又往往在定额之外增加录取名额,以收买读书人之心。

  凡是督学的都像这样。

  嘉靖十年,曾经下达汰除生员的命令,御史杨宜谏诤而停止施行。

  万历年问,张居正执政,便核实减少全国的生员。

  督学官遵奉施行太过分,童生入学,有的一个州县仅录取一个人,其科举减省可推想而知。

  生员入学,开初由巡按御史、布政使、按察使以及府、州、县官决定。

  正统元年,纔特设提学官,专门派他们管理督促学政,南北直隶都是御史担任,各省掺杂任用副使、愈事担任。

  景泰元年,罢除提学官。

  天顺六年,又重新设置,各赐敕谕十八条,使奉行之。

  直属行省既已设置提学官,而所辖太宽广,以及地方最偏僻迁远,每年巡察不能达到的地方,便斟酌适宜而设官。

  口外以及各都司、卫所、土官归属分巡道员,直隶庐、凤、淮、扬、滁、徐、和,归属江北巡按,湖广衡、永、郴归属湖南道,辰、靖归属辰沅道,广东琼州归属海南道,甘肃卫所归属巡按御史,也都奉敕专断行事。

  万历四十一年,南直隶分为上下江,湖广分南北,纔各自增加提学官一人。

  提学的职责,专门督察学校,不处理刑事法规事务。

  接到的诉讼状纸.重大的送交按察司,轻的转发给主管官吏,直隶便转送巡按御史。

  督、抚、巡按及布、按二司,也不允许侵犯提学的主管事务。

  明朝初年,优待礼遇老师,教官提拔为给事、御史,诸生岁贡的人容易得到好的官位。

  但是控制也很严。

  太祖时期,教官任职期满,同时要考核其岁贡生员的数目。

  后来以岁贡为学校的常规。

  洪武二十六年,制定学官考核办法,专以科举作为考课的优劣。

  九年任满,考核其学生中中式的举人,府学考上九人,州六人,县三人作为第一等。

  其教官又考核解释经义,便予以升迁。

  举人少的算平等,即使解释经义通过考核也不升迁。

  举人最少以及完全没有的为最后一等,又解释经义又不能通过考核,便贬黜。

  其对待教官如这样的严格。

  生员入学十年,学业无所成的,以及有大遇错的,都送礼部充当小吏,剥夺糜粮。

  到了正统十四年,申明其制度而稍有更改。

  接受赃物、奸盗、冒籍、宿娼、居丧娶妻妾违犯事理重的,直隶发配充任国子监的膳夫,各省发配充任附近儒学的膳夫、斋夫,满了期限成为平民,都追夺糜米。

  违犯轻微充任小吏的,不追夺麇米。

  其对待诸生如这样严格。

  但是后来教官的贬黜,生员的发配,都废弃搁置不执行,即使卧碑也徒具条文了。

  诸生上等的中式,次等的廪生,时间久的充贡,有的选拔为贡生。

  那些多次考试不能考中,年龄超过五十,愿意告退休闲的,给予官职,仍然终身免除赋税徭役。

  此后有交纳粮食马匹捐监的条例,诸生又有援此惯例入学的。

  提学官每年考试校阅文卷之外,命令教官举出诸生中德行优秀或低劣的一二人,奖赏或惩罚他们,以为勉励或惩戒。

  这就是其大致情况。

  诸生参加考试的文章,通通叫做举业。

  《四书》义一篇,二百字以上。

  经义一篇,三百字以上。

  取其书的旨意明晰而已,不崇尚华丽的文采。

  后来标榜新奇,率引怪异,逐渐背离其开初宗旨。

  万历十五年,礼部称:“唐代文幸开初崇尚靡丽,而士人趋向浮华浇薄;宋代文章开初崇尚钩章棘句,文辞艰涩,而士人习于阴险诡诈。

  本朝开初举子文章有用六经之语的,其后援引佐传》、《国语》,又引《史记》、《漠书》。

  《史记》穷尽而采用六子,六子穷尽而采用百家,甚至佛经、《道藏》摘录而用之,流弊怎么能穷尽呢?弘治、正德、嘉靖初年,科考合格的文字纯正典雅。

  应该选择特别好的,刊刻发布于学宫,使读书人知道发展方向。”于是选择符合要求的文章一百一十多篇,上奏请求刊刻发布,以此作为准则。

  当时正崇尚新奇,厌倦轻视先民规矩法度,以士子所喜好的作为方向,不遵守皇帝旨意。

  天启、崇祯年问,文体更变,以能够在经史百家援引文字为高才,而任意恣情放纵的文章也很多。

  虽然多次重申禁令,排除诡奇怪异险僻的文字,但形势积重难返,终究不能顺从。

  评论的人把明代考试文章与唐人的相比拟,开国之初比初唐,成化、弘治、正德、嘉靖比盛唐,隆庆、万历比中唐,天启、崇祯比晚唐。

  儒学之外,又有宗学、社学、武学。

  宗学的设置,世子、长子、众子、将军、中尉年纪不满二十的都在其中学习。

  其老师,在王府长史、纪善、伴读、教授等官中选择学问品行优秀的授任。

  万历年问,规定宗室的子弟十岁以上都入宗学。

  如果宗子众多,便分别安排多个老师,或者在宗室中推举一人作宗正,统领此事。

  命令学生诵读《皇明祖训》、《孝顺事实》、《为善阴骂》等书,而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、《通鉴》、性理之书也同样诵读。

  不久又增加宗副二人。

  子弟入学的,每年到提学官处考试,衣帽全和生员一样。

  随后又命令一律参加乡试,允许得到科考合格。

  此后宗学渐多,多有在两榜获中出仕即任翰林的。

  社学,从洪武八年,延请老师来教育民间子弟,兼读《御制大诰》以及本朝法律条令。

  正统时期,允许补充儒学生员。

  弘治十七年,命令各府、州、县建立社学,选择明师,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的送入社学读书,研究学习冠、婚、丧、祭的礼仪。

  但是此法废弃已久,渐渐不举行。

  武学的设置,从淇武时期设立大宁等卫儒学,教育武官的子弟。

  正统年问,成国公朱勇上奏选拔骁勇都指挥等官五十一人,娴熟于骑射的幼官一百人,开始命令两京建武学来教导他们。

  不久,命令都司、卫所应袭封的子弟年龄在十岁以上的,提学官选送入武学读书,没有武学的地方,送入卫学或者附近的儒学读书。

  成化年问,命令主管部门在年终考试入学的武生。

  十年以上学习无可取的人,追索麇食还入官府,送到军营操练。

  弘治年间,听从兵部尚书马文升的建议,刊刻《武经七书》分发到雨京武学和应袭舍人。

  嘉靖年间,迁移到京城束武学到皇城西隅的废寺中,使大小武官子弟以及勋爵新袭的人,肄业于其中,用文武重臣进行教育训练。

  万历年间,兵部上言,武库司专门设立主事一人管理武学,近来被裁除,请求恢复专设。

  教官升堂,都指挥执弟子之礼,请求遵照《会典》的规程,立为程序。

  下诏都按所议行事。

  崇祯十年,命令天下府、州、县学都设立武学生员,提学官一并考试选取人才。

  然后又重申《会典》的条例,记录功劳和才能,有不按等次提升任用、黜退、送操、奖罚、激励等方法。

  当时国家形势正紧急,故没有什么收益。

参考资料:
1、佚名.道客巴巴.http://www.doc88.com/p-967190003445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