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道部·卷一

李昉《太平御览》Ctrl+D 收藏本站

原文

  ○君

  《尔雅》曰:林、烝、天、帝、皇、王、后、辟、公、侯,君也。

  《易·师卦》曰:大君有命,开国承家。

  《尚书·泰誓》曰:嗟我友邦冢君,越我御事庶士,明听誓:惟天地万物父母,惟人万物之灵。亶聪明,作元后,元后作民父母。

  又曰:《洪范》曰:惟辟作福,惟辟作威,惟辟玉食。

  《毛诗》曰:天保,下报上也。君能下下以成其政,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。

  《礼记·礼运》曰:礼者,君之大柄也。政者,君之所以藏身也。子思曰:"人主自藏则众谋不进,事是而藏之,犹却众谋,况知非以长乎?夫不察事人之是非,而悦人之赞已,闇莫甚焉。不度理之所在,而阿谀求容,谄莫甚焉。君闇臣谄,以居百姓之上,民弗与也。若此不已,国无类矣。"

  荀悦《汉纪论》曰:有王主,有治主,有存主,有衰主,有危主,有亡主。体正性仁,心明志固;动以为人,不以为己,是谓王主。克己恕躬,好问力行;动以从义,不以从情,是谓治主。勤居守业,不敢流怠;动以先公,不以先私,是谓存主。情义交争,公私并行;一得一失,不纯道度,是谓衰主。情过其义,私多於公;制度逾限,政令失常,是谓危主。亲用谗邪,放逐忠贤;纵情追欲,不顾礼度;出入游放,不拘仪禁;赏赐行礼,以越公用;忿怒施罚,以逾治理;遂非文过,知而不改;忠言壅塞,直谏诛戮,是谓亡主。故王主能致兴平;治主能修其政;存主能保其国;衰主遭无难,则庶几得全,苟有难,则殆危;危主遭无难则幸而免,有难则亡;亡主者必亡而已矣。

  《白虎通》曰:君者,群也,群下之所归心。

  管仲曰:地之生财有时,民之用力有倦,而人君之欲无穷。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,而度量不生於其间,则上下相疾也。

  《邓析书》曰:君有三累,臣有四责。何谓三累?亲所信,一累也;以名取士,二累也;近故疏亲,三累也。何谓四责?受重赏而无功,一责也;居大位而不治,二责也;为理而不平,三责也;御军陈而皆奔背,四责也。君无三累,臣无四责,可谓安国家也。

  又曰:为君者当若冬日之阳,夏至之阴,万物归之。莫之使也,偃卧而功自成,优游而政自治。

  又曰:为君者灭形匿影,群下无私,掩目塞耳,万民恐震,循名责实,案法立成,是谓明主。

  《孟子》曰:君视臣如手足,臣视君如腹心。君视臣如犬马,臣视君如国人。君视臣如土芥,臣视君如寇仇。

  《孙卿子》曰:君,舟也;庶人,水也。水能行舟,亦能覆舟。

  又曰:君者,义也。义正则君正。君者,盘也。水者,民也。盘方则水方,盘圆则水圆。君者,源也;水者,流也。源清则流清,源浊则流浊。

  《鬼谷子》曰:事圣君有听从无谏争,事中君有谏诤无谄谀,事暴君有补削无矫拂。

  又曰:君得名则群臣恃之,君失名则群臣欺之。

  《尸子》曰:孔子谓子夏日:"汝知君子乎?"子夏曰:"鱼失水则死,水失鱼犹为水也。"孔子日:"商,汝知之。"

  又曰:"日在井中,不能烛远;日在足下,不可以视。君之有国,犹天之有日,居不高则不明,视不尊则不远。"

  《韩子》曰:晋平公问叔向:"齐桓公九合一匡,君之力?臣之力?"叔向称:"管仲、隰朋之力。"师旷曰:"君,壤地也;臣,草木也。壤地美然后草木硕。亦君之力,臣何力之有焉?"

  。又曰:势者,君之舆也;威者,君之策也;臣者,君之马也;民者,君之轮也。势固则舆安,威定则策劲,臣顺则马良,人和则轮利。而为国皆失此,有覆舆、走马、折策、败轮矣。

  又曰:为人君者犹壶也;民亦水也。壶方水方,壶圆水圆。

  《吕氏春秋》曰:魏文侯燕饮,皆令诸大夫论己。或言君仁,或言君义,或言君智。至任座曰:"君,不肖君也。得中山,不封君弟而封君之子,是以知君不肖。"文侯不悦,座趋而起。次及翟璜,曰:"君,贤君也。其主贤者,其臣之言直。今座之言直,是以知君贤也。"

  又曰:善为君者,蛮夷反舌皆服,俗淳也。水泉深,则鱼鳖归之;人君贤,则豪杰赴之。

  又曰:君者,仁义以治之,爱利以安之,忠信以道之。务除其灾、致其福,故人之于上也,若玺之于涂也。抑之以方则方,以圆则圆。若五种之地,必应其类而蕃息百倍。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。

  又曰:古之王者,其所为少。其所为少,因者,君术也;为者,臣道也。为则扰矣,因则静矣。因冬为寒,因夏为暑,君系事焉?故曰:君道无为。

  又曰:昔太古尝无君,其民聚生群处,知母不知父,无亲戚、兄弟、夫妻、男女之别,无上下、长幼之道,无进退、揖让之礼,无衣服、履带、宫室、畜积之便,无器械、舟车、城郭、险阻之备。此无君之患,故臣之义,不可不明也。自上世以来,天下亡国多矣,而君道不废者,天下利之也。

  又曰:齐桓公染于管仲、鲍叔,晋文染于舅犯、郭偃,荆庄王染于孙叔敖、沈尹承,吴阖闾染于伍员、文之义,越勾践染于范蠡、大夫种。此五君者,所染当,故霸诸侯。范吉射染于张柳朔、王生,中行寅染于籍秦、高强,吴夫差染于王孙雄、太宰嚭,智伯瑶染于智国、张武,申尚染于魏义、偃长,宋康王染于唐鞅、田不礼。此六君者,所染不当,故国皆残亡,身或死辱。为君,非为君而因荣也,非为君而安也。以为行理也。

  又曰:先王用非其有如已之有,通乎君道者也。君者处虚、素服而无智,故能使众智也。无能,故能使众能也。能执无为,故能使众为也。无智、无能、无为,此君之所执。

  又曰:郑君问于被瞻曰:"闻先生之义不死君,信有之乎?"被瞻对曰:"有之。夫言不能听,道不能行,则固不事君也。若言听道行,又何死亡?"故被瞻之不死亡,贤于死亡也。

  又曰:豫让欲报襄子。其友谓之曰:"子之所道甚难而无功,谓子有志则然矣,谓子智则不然。以子之材而索事襄子,(索,求。)襄子必近子。子得近之而行所欲,此甚易而功必成。"豫让笑而应之曰:"是为先知报后知也。为故君贼新君矣,大乱君臣之义也。子无失吾所为矣。凡吾所为此者,所以明君臣之义也,非从易也。"

  《淮南子》曰:君,根本也;臣,枝叶也。根本不善,枝叶茂,未闻也。有道之世,以人与国;无道之世,以国与人。以贤人而与之国,尧舜是也;以国与人,桀纣与汤武是也。

  《说苑》曰:晋平公问於师旷曰:"人君之道奈何?"师旷曰:"人君清静无为,务在于博爱,趣在任贤,开耳目以察万方,不溷溺於俗,不拘系於左右,廓然远见,倬然独立,屡省考绩以临臣下。此人君之操也。"平公曰:"善!"

  《新序》曰:赵襄子问於王子维曰:"吴之所以亡者何也?"对曰:"吴君吝而不忍。"襄子曰:"宜哉,吴之亡也!吝则不能赏贤,不忍则不能罚奸。贤者不赏,有罪不罚,不亡何待?"

  《潜夫论》曰:凡人君之治,莫大於和阴阳。夫阴阳者,以天为本。天心顺则阴阳和,天心逆则阴阳乖。天以民为心,民安乐则天心顺,民愁苦则天心逆。

  《抱朴子》曰:清玄剖而上浮,浊黄判而下流,尊卑等威於是乎著。曩圣取诸两仪,而君臣之道立;设官分职,而雍熙之化隆。君人者必修诸己,以先四海;去偏党,以平王道;遣私情,以树至公。昭德塞违,庸亲昵贤,使规尽其圆,矩尽其方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