咫尺愁风雨,匡庐不可登。
只疑云雾窟,犹有六朝僧。
江行无题一百首·其六十八。唐代。钱珝。 咫尺愁风雨,匡庐不可登。只疑云雾窟,犹有六朝僧。
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,哪知因为风雨阻隔,无法攀登,叫人生愁。
仰望高峰峻岭,云雾缭绕,那庐山深处洞窟中,也许仍有高僧在隐身栖息吧。
咫尺:形容距离极近。
匡庐:指庐山。
六朝僧:六朝时佛教盛行,庐山多有高僧居住。
此诗以“咫尺愁风雨,匡庐不可登”作为开头,随手将题目中“江行”的意思镶嵌在内,但没有明说,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,用的是“暗起”的写作手法。
“咫”是八寸。“咫尺”,形容距离极近。“匡庐”即指庐山。近在咫尺,本是极易登临,说“不可登”,是江行遇雨所致,船至庐山脚下,却为风雨所阻,不能登山。“不可登”三字写出了使人发愁的“风雨”之势,“愁”字则透出了诗人不能领略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。“不可登”,不仅表示了地势的由下而上,而且,也描摹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。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,即道出当时当地的特定场景,下笔非常简巧。
一般说来,描写高山流水的诗歌,作者多从写形或绘色方面去驰骋彩笔;此诗却另辟蹊径,以引人入胜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:“只疑云雾窟,犹有六朝僧”。庐山为南朝佛教胜地,当时山中多名僧大师寄迹其间。这些往事陈迹,成了诗人联想的纽带。仰望高峰峻岭,云雾缭绕,这一副奇幻莫测的景象,不能不使诗人浮想翩翩:那匡庐深处,烟霞洞窟,也许仍有六朝高僧在隐身栖息吧。此种迹近幻化、亦真亦妄的浪漫情趣,更增添了匡庐的神奇色彩。庐山令人神往的美景很多,诗人却“只疑”佛窟高僧,可见情致的高远和诗思的飘渺了。
第三句中的“疑”字用得极好,写出了山色因云雨笼罩而给人的或隐或现的感觉,从而使读者产生意境“高古”的联想。“只疑”和“犹有”之间,一开一阖,在虚幻的想象中渗入似乎真实的判断,更显得情趣盎然。
此诗以疑似的想象,再现了诗人内心的高远情致。写法上,似用了国画中的“滃”写技法,以淡淡的水墨来渲染烟雾迷蒙的云水,虚虚实实,将庐山写得扑朔迷离,从而取代了正面写山的有形笔墨,确可视为山水诗中别具神情的一首佳作。
钱珝( xǔ许),字瑞文,吴兴人,吏部尚书徽之子, 钱徽之孙, 善文词。 ...
钱珝。 钱珝( xǔ许),字瑞文,吴兴人,吏部尚书徽之子, 钱徽之孙, 善文词。
寄无可禅师。清代。屈大均。 罗浮采药失佳期,闻道嵩阳锡杖移。珠海含君千里月,秋光长得慰相思。
开河待闸苦热。明代。陆深。 长江无六月,此语为谁传。筠簟纱厨里,何人不可怜。我家本在三江上,竹树成行更森爽。画阁含风蘸水开,仙槎到海随潮长。波摇云梦通具区,地接蓬莱与方丈。何似黄尘千尺高,脱巾群饮总称豪。银床玉井无由觅,赤脚层冰何处逃。徒闻东郡泉千派,不济南湖水一篙。临流欲渡还晞发,待看西岩吐新月。万贯谁缠鹤背轻,一蓬自笑鸠巢拙。人间合有清凉方,半捲湘帘坐超忽。君不见陶潜酿秫,两疏赐金。罹此毒热,听我吴吟。
送林坦之垂之兄弟上春官二首 其一。明代。邓云霄。 据地酣歌笑四豪,诗情酒态忆吾曹。坐来夜雨衙斋冷,望去春风马首高。白眼未清游侠骨,朱弦宁向众人操。燕台重价需千里,莫问囊中金错刀。
题谢孝子。清代。赵良栻。 娱亲仍著老莱衣,慈竹平安愿已违。北斗香焚虔午夜,西山景迫恋春晖。诚通神鬼幽兰洁,梦入池塘寸草腓。十有八年如一日,抱铛孺慕等依依。
挽四世伯祖忠襄公诗。明代。毛可珍。 西风凭吊景前贤,豸绣威名著简编。暂建朱幡辞北阙,独乘骢马驻南天。擐躬甲胄平诸峒,横槊鸿文涌百川。恩渥九重深雨露,越台遗构拟淩烟。
送别阿嫂(1) 其二。。费墨娟。 送客逢春可自由,心随湖水共悠悠。可能相别还相忆,一夕横塘似旧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