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梦令·有寄

如梦令·有寄朗读

为向东坡传语。人在玉堂深处。别后有谁来,雪压小桥无路。归去。归去。江上一犁春雨。

译文

请代我,向东坡旧邻问候,就说我,羁绊在玉堂深处。问东坡:自从我走以后,又有谁来过?是否雪压小桥,这断了来路?我将归去啊,我将归去,徜徉东坡,沐浴催耕的春雨。

注释

如梦令:词牌名,又名“忆仙姿”“宴桃源”。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。《清真集》入“中吕调”。三十三字,五仄韵,一叠韵。

东坡:指贬谪黄州时的旧居以及邻人。

玉堂:指翰林苑。

别后:指苏轼于元丰七年(1084)四月离开黄州。

压:覆盖。小桥:指黄州东坡雪堂正南的小桥。

一犁:形容春雨的深度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杨恩成.宋词观止: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1998:190

2、叶嘉莹.,苏轼词新释辑评(中):中国书店,2007:966-968

3、陶文鹏.一蓑烟雨任平生:苏轼卷:河南文艺出版社,2007:137-138

如梦令·有寄创作背景

  乌台诗案后,苏轼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。自元丰三年(1080)二月到黄州,至元丰七年(1084)四月离去。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,虽受重视,但遭程颐等竭力排挤,心情并不舒畅。故此借写出这首《如梦令》,抒写怀念黄州之情,表现归耕东坡之意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夏承焘.宋词鉴赏辞典(上):上海辞典书出版社,2013:462-463

2、陶文鹏.一蓑烟雨任平生:苏轼卷:河南文艺出版社,2007:137-138

  首二句“为向东坡传语,人玉堂深处”,以明快的语言,交待他“玉堂(翰林院)深处”,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,引起下文。这两句的语气,十分亲切。苏轼心目中,黄州东坡,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,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。

  次二句“别后有谁来?雪压小桥无路”,是“传语”的内容,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。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。有此一问,便曳生姿,并能引出下文。“雪压小桥无路”,仍承上句带有问意,似乎是说:别后有没有人来?是雪压住了小桥,路不通吗?以景语曲折表达之,既富于形象性,委婉深曲。是与否之间,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。

  末三句“归去,归去,江上一犁春”,紧承上意,亦是“传语”的内容,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。“归去,归去”,直抒胸臆,是愿望,是决定,是决心。“江上一犁春”,是说春喜降,撬犁地春耕,补充要急于“归去”的理由,说明“归去”的打算。“一犁春”四字,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《江城子》词“昨夜东坡春足,乌鹊喜,报新晴”的意境。“一犁春”四个字更是“皆曲尽形容之妙”,妙就妙捕捉住了后春耕的特殊景象,情感轻快。

 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,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;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,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。这首《如梦令》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,词中不设奇险之语,清新淡雅而自然。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 ...

苏轼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一丘封竹弟,万石齿金昆。收拾甲乙品,庄严可款门。

()
洪繻

华人以娼为败风,东人以娼作奉公。王家徵税夜夜同,公娼厅事明灯红。

插花盈头发一蓬,花布裹身舞氋氃。贴腰作褥系腰后,人各一端摇玲珑。

()

几夜幽香恼梦魂,殷勤来倩陇头人。凿开东阁窗前地,分得西湖雪里春。

瘦影番来新体态,疏枝犹带旧精神。今朝伴我清吟处,不许诗怀更有尘。

()
冯其庸

三上昆仑意更赊,最高峰顶望中华。神州处处多佳气,目尽青天到海涯。

()

红衣落尽翠盘倾,浣我清波一鉴明。说与儿童须摘尽,莫留馀叶引秋声。

()

马穿新绿过园林,已恨秾芳误赏心。犹有小桃花未落,独留馀艳到春深。

()